這是交報告用的,但畢竟花了心力,也一起記錄起來吧。
--
參加「菲律賓服務志工活動」心得報告
法律系三年級 黃志桓
菲律賓,是一個大家都耳熟能詳的地方,但大多數的人都沒去過。
戰亂、治安、疾病,使得少數敢前往的人們只選擇了度假區與觀光區,
而真正的菲律賓生活,被謠言及陌生的迷霧籠罩著。
我一直都相信,生命最終的意義,是分享歡笑。在有能力的時候,就應該去幫助、去分享給有需要的人。
或許是因為家庭的影響吧,這個念頭從小就深深的根植在我的腦袋之中。
還記得在好一陣子以前,一部名叫「45度C的天空下」的電影出現了。
這讓當時還未進入大學的我,深深的感動。烈日下的汗水,彷彿聲聲的在呼喚著我,
但礙於大考將至,這件事也就先被我悄悄的擱下了。
進入大學以後,面對著社團、系學會活動、課業、人際、、、、、、接踵而來的陌生與挑戰,
不斷的努力去調適,去成長。但壓力的後面,彷彿是更巨大的壓力,
漸漸的忘記怎麼生活、怎麼為別人付出、怎麼追逐從前的夢。在大三開始的那幾個月,
一成不變的生活中掀起了陣陣的不安。或許是出於對生命意義的疑惑,空氣彷彿凝結了。
其實什麼事都沒發生,但卻越來越慌張,總覺得快要溺死在現在的生活裡。
我暗暗的明白:生活改變的時候到了。
我開始尋找不同型態的生活,
挑戰自己平常想做卻不敢做的事、嘗試從前想選卻不敢選的課,
也就是在這個時期,我選到了 “東南亞服務”這門課。
很慶幸的,我通過了這堂課的甄選,得以跟著其他的伙伴一起前往菲律賓進行服務的工作,
可以說是開展的新的生活,同時圓了自己長久以來的夢想。
這趟菲律賓之旅給了我滿滿的回憶、不捨、和滿足,
藉由菲律賓與台灣不同生活形態的比較,也拓展了我的視野。
回到熟悉的校園生活中,我漸漸開始看得到平常看不到的一面,
更懂得珍惜,更懂得體諒,也更懂得把握機會。
以下是我在菲律賓的一些所見所聞和心得感想,
希望藉由跟大家分享,能夠一起體會、重溫我在菲律賓服務時所得到的成長與感動。
下了飛機,我們抵達菲律賓馬尼拉機場。
有種夢幻般的不真實感,怎麼才隔了幾個小時,就真的置身異國了呢?
一樣的跑道,一樣的機場大廳,唯一可供辨識的,是陌生人種的入境官。
我們拍照留念後,搭上小巴士,奔向我們的目的地Talon Family Farm School。
坐在巴士裡,望著窗外景物奔馳,
華麗的別墅、大型的購物中心、花花綠綠的市民公車、綠油油的市區公園、、、一切看來是如此的繁華。
就在同時,褪了色的城市海報,藝人在裡面哀傷而燦爛的笑著、斑駁的行人道,
坑坑巴巴訴說著社會關心的不足、一間又一間鐵門深鎖的店家,
門前窗上莫不堆滿了塵埃,這一切,隱隱約約的透露出,這個熱鬧的城市正在邁向暮年。
越來越多青年自四面八方向這裡湧入,城市的活力卻悄悄的離開,
隨著灰褐色的溝水和逐漸遠去的棲鳥。
隨著夕陽的遠去,窗外的景色開始有了變化,不再是密不透風的民房和商店。
取而代之的是樹林和點綴於其間的高級旅店,
“Inn”一類的字不斷重複的出現,
從爭奇鬥豔的裝潢彷彿可以看見裡面房間的歌舞升平,
映在一輪明月的綠地上好不愜意。遠遠的我又想到我們的目的地,
如此需要援助的單位和如此享受的地區,同時出現在車程四小時內的土地上,
真的是很難想像的一件事。
夜色降臨,已經不見任何華麗的蹤跡,路邊的護欄也由水泥柱變成了一根根的木樁,
房子不再有打光,不再有精心設計的花園水池,破舊的農具一個個擺放在路旁,
儉樸的生活,從這裡開始。
不禁令人疑惑,城鄉的距離到底是多少呢?是一道油漆加上一道木牆的厚度?
一盞燈減掉一段木梯的高度?還是四個小時又三十五分鐘的漫長?
城市與鄉村,進步與落後,人們過著相似的生活,為了生活忙碌著。
城市裡霓虹燈色彩鮮豔,有著各式各樣迷人的事物,為此人們日以繼夜的忙碌。
鄉村中田園五彩斑斕,人們為了愜意的生活而工作,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馬尼拉與塔龍中間的差距是如此的巨大,卻又是如此的微妙。
在塔龍的工作生活其實相當的愜意。或許是因為前人的辛勞,
這裡設備雖然簡單但是食衣住行一應俱全,
最擔心的飲用水在幾年前也因為當地供水行業興起而得到了改善。
愜意,並不代表無所事事。
只是來到這裡,目標明確:
我們是來服務的,提供我們一切所有、一切心力勞力是唯一的指標。
像是手裡握著的線鋸,不論前面的鋼條是多麼強硬,
只要盡己所能,一點一點不偏離的努力,終究能夠切斷。
在這裡不用有任何的後顧之憂,只需要全力的付出。同時也沒有進度的壓力,
因為我們知道所有人都盡了力,成果如何並不是我們能決定的,但我們仍追求做到最好。
在服務的過程中,我們十多個人拆成兩個小隊,一裡一外的進行幫忙。
從鋸鋼條、綁鐵柱到拌水泥,沒有一項不需要通力的合作才能達成。在我們思考,
丟出解決方案,嘗試並修正後,許多困難也都一一的解決了。
很多人問為什麼不從台灣待一點現代化的器具過去呢?我不知道主辦者的考量,
但我自己的解釋是:來這裡,不但是服務,更是一種學習。
帶了電動工具,就淪為一種高低科技間的侵入與施捨。
我們應該融入當地的環境,體會當地的文化,用他們的方式,過他們的生活。
至少,我因此深刻的體認到,不需要靠齒輪和馬達,人的雙手仍然能做到一樣的事情!
這個經驗對我是難能可貴的。
菲律賓人是個快樂自在的民族,無時無刻你都可以從他們的臉上發現笑意。
工人們彼此交談時的語言,更不時參雜著笑聲,
哪怕是35度C的烈日下伴著水泥的日子,
學校的經營者在談論著學校的未來時,眼中透露出的不安及擔心除外。
塔龍這個地方實在太靠近馬尼拉,附近的年輕人全都往首都去闖天地,
剩下的是沒人耕種的田地和招不到學生的學校。
我們服務的這所學校也因為招不到學生而跟附近的公立學校一樣遭到關閉的命運,
好在有個大的咖啡公司看上這附近的地形,想要在此推行種植咖啡。
經營者想:如果開設一個植栽的教學中心,教導附近的居民咖啡的種植技術,
成功的推行了咖啡的種植,或許可以讓這個死氣沈沈的地區起死回生,
把年輕一代從水泥叢林中喚回家鄉的土地上。
“當然會擔心。但除了向前,我們還有別的方向嗎?”
學校經營者笑笑的說。
“重點不在經濟,在文化。”是我這趟服務聽到最為震撼的話。
儘管菲律賓的經濟部好,衛生也有疑慮,
但是他們愛笑又自在的文化仍然在一片灰暗中閃閃的散發著光芒,
正如他們一口雪白的牙在黑黑的臉上那麼耀眼。
服務使人愉悅這句話說得真的一點都不假。
雖然這趟我們沒有去各觀光勝地,也沒有住度假村玩樂,
相反的我們付出了汗水(和一點點大意的鮮血),
心中卻平靜而舒坦,比放完一個長假更加輕鬆。
向是受到感染一般,
菲律賓人的笑容,
被我一路從馬尼拉,
帶回到政大。
- Feb 24 Tue 2009 18:00
菲律賓之旅心得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